第十二章 诉诸良知
一天深夜,我经过一整天的忙碌后,坐在电视机前,随意按着遥控器,一个节奏比较慢的节目引起我的注意。电视里的那个人说话慢条斯理,他用温柔单调的声音教大家画油画,我开始看的时候,他正在准备画布。
他慢悠悠地说:“你不能一上来就画……”哦,原来画油画前,画家要先在画布上涂一层底色,它构成这幅画的背景,这个程序不可或缺。
本章的内容就像是油画的底色。我们在前面几章讨论到沟通和杖责时,提到过两个原则:诉诸良知和强调神的救赎。这两个原则能把圣经的教导实际应用在教导儿女的工作上。
触及良知
你对儿女的纠正和管教,必须触及他们的良知。其实,神已经赋予儿女分别善恶的判断能力。保罗提醒我们说,即使是那些不知道神的律法的人,当他们顺着本性行出律法所要求的事时,就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(罗2:12-16)。因着良知的作用,他们能知道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,从而决定宽恕或谴责自己。
神所赐予的良知,是你进行管教和纠正时的帮手。能震撼儿女良知的力量或方法是最有效的,只有当他们的良知被激发起来时,你才能达到管教的目的。
圣经里有两个例子说明了这个要点。《箴言》23章13-14节证明应该使用杖责:“不可不管教孩童,你用杖打他,他必不至于死。你要用杖打他,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。”但是,在这一章里不只提到以杖作为管教的工具,还有另一个工具,就是诉诸良知。这一章的许多经文都充满了迫切的劝告:
你心中不要嫉妒罪人……(17节)
……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。(19节)
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……(22节)
你当买真理;就是智慧、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……(23节)
我儿,要将你的心归我……(26节)
这些经文诉诸良知,确实是甜美温柔的劝诫。那么,这是否表示所罗门心软而少用杖责呢?不是!这是他明白杖责有它的限度,知道杖责虽然能引起注意,但父母仍要激发并利用孩子的良知,使神的真理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稳固。
耶稣和法利赛人的对谈是另一个诉诸良知的生动例子。《马太福音》21章23节记载祭司长和长老质问耶稣的权柄,耶稣用两个儿子的比喻回答他们:
“一个人有两个儿子。他来对大儿子说:‘我儿,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做工。’他回答说‘我不去’,以后自己懊悔,就去了。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。他回答说‘父啊,我去’,他却不去。你们想这两个儿子,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?”他们说:“大儿子。”耶稣说:“我实在告诉你们: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。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,你们却不信他;税吏和娼妓倒信他。你们看见了,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。”(太21:28-32)
在这个比喻里,耶稣问他们一个问题,是针对他们对是非的推理,他们答对了。然后耶稣又说了另一个凶恶园户的比喻:
“你们再听一个比喻: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,周围圈上篱笆,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,盖了一座楼,租给园户,就往外国去了。收果子的时候近了,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。园户拿住仆人,打了一个,杀了一个,用石头打死一个。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,比先前更多,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。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,意思说:‘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。’不料,园户看见他儿子,就彼此说:‘这是承受产业的。来吧,我们杀他,占他的产业!’他们就拿住他,推出葡萄园外杀了。园主来的时候,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?”
他们说:“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,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。”
耶稣说:“经上写着:‘匠人所弃的石头,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。这是主所做的,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。’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?所以我告诉你们,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,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。谁掉在这石头上,必要跌碎;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,就要把谁砸得稀烂。”
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见他的比喻,就看出他是指着他们说的。他们想要捉拿他,只是怕众人,因为众人以他为先知。(太21:33-46)
请注意耶稣如何诉诸他们的是非判断,他要用到他们的良知:“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?”
他要他们做判断,而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。然后他就说明,他们的答案控告了他们自己,45节说他们抓住耶稣讲论的要点:“……就看出他是指着他们说的。”
这个模式是:基督诉诸他们的良知,使得他们无法逃脱罪的后果,因此,他处理的不只是表面问题,而是根本问题。
他们原来所问的是23节:“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?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?”听起来好像不明白耶稣权柄的来源,其实这是对他权柄的挑战,而他的答案划出了两种论点的分界线,他声明自己的权柄是来自神。虽然他们并没有悔改,但他触碰了他们的良知,因为他们知道他所指的就是他们这些法利赛人,他们的答案控告了自己。
这是你在引导儿女时该做的工作:你必须重视诉诸良知这件事。你如果希望儿女认定神,你的管教就必须超越行为的层面,触及内心深处的问题。要触及内心深处的问题,你就必须借助于揭发罪恶和诉诸良知的方法。
在最近的一次崇拜后,有个人非常激动地来找我,说他看见一个男孩在崇拜后从奉献盘中偷走一些钱,他非常关心那个孩子。我建议他告诉孩子的父亲,使孩子能从父亲的纠正中得到益处。
过了几分钟,那个男孩和他的父亲来见我,孩子交出2美元,说是他从奉献盘中拿的。他流着眼泪,说出他的悔意,请求我的原谅。
于是我对他说:“查理,我很高兴有人看见你做的事。神有多么奇妙的怜悯,让你没有躲过这件事!他保守你的心,让它不至于刚硬。你知道,如果我们犯罪又没被发现,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刚硬起来。你看,神对你是多么的恩慈!”他看着我的眼睛,点了点头。
我继续说:“你知道吗?查理,这就是耶稣到世上来的原因,他是为了我们来的。世界上的人都想偷东西,你爸爸和我也不例外。你看,我们是多么大胆又无耻,竟然敢偷别人奉献给神的钱。但是,神非常爱有罪的孩子和大人,他派自己的儿子来到世上,要彻底改变人们,让人们变得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,而不是拿别人的。”
这时,查理忍不住哭起来,又从口袋里拿出20美元。其实,他来和我谈话时,准备交出2美元应付一下。然而,当我说到神对邪恶的罪人所存的怜悯时,他的心改变了。我的语气并没有定罪的意思,他的父亲和我都不知道他拿了更多的钱。这是怎么回事?因为查理的良知被神的福音震撼了!我说的话触动了他的心弦,福音唤醒了他的良知。
强调神的救赎
教养儿女的焦点,是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罪人,让儿女明白神的怜悯,明白神献上基督耶稣,是为了代替我们这些罪人,成为赎罪祭。但怎么教给儿女这些道理呢?要点是,必须强调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源,也要强调良知是神赐给我们的,让我们能够判断是非对错。总之,你教养儿女,始终要围绕基督的十字架这个中心。
如果你希望儿女生活在神丰富的恩典中,就必须通过管教和纠正,让他们明白:如果不靠神的帮助和能力,他们就做不了神所要求的事。你纠正孩子时所持定的公义标准,必须和神所持定的标准一样高。神的标准是:一切的好行为都是出自爱神之心,人生唯一的目标是荣耀神。这不是儿女或父母依本性能做到的。
管教能暴露出孩子的问题,让他们看到自己没有爱兄弟姐妹的心,不能真正做到爱人如己。管教能带领孩子到基督赦罪的十字架前─只要罪人悔改,凭着信心到耶稣面前,就必得着能力,过一种新生活。
另外有一种做法,就是降低标准,使孩子不需要神的恩典就可以完全达到标准。这种低标准的做法,使他们远离十字架,无法做出诚实的自我评估,以致他们看不出自己迫切需要耶稣的饶恕及能力。
我和许多父母交谈过,他们害怕教养出骄傲、自义、假冒为善的儿女,但是当父母用一些比较容易做到的规条教养儿女,并且要求他们做好时,恰恰会产生假冒为善和自义的结果。某种程度上说,他们是成功的,但是他们像法利赛人,只有干净的外表,里面却充满了污秽和邪荡。法利赛主义的特质,是把神的律法降低成一些外表可以遵守的标准,使任何自律的人都可以做到。在骄傲和自义中,他们拒绝了基督。
纠正和引导必须以基督为中心,唯有在基督里,迷途和被定罪的孩子才能找到生命的希望,找到饶恕、救赎和生活的力量。
思考问题
1. 当你的孩子犯错时,他通常觉得应该向谁认错?
2. “顺从父母是神的命令。”你怎样使儿女牢记这一点?你对儿女的要求是不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欲望提出的?
3. 你对儿女的纠正和引导,是以他们的行为为焦点,还是以他们内心的态度?儿女认为自己是罪人,依据的是自己所做的,还是自己的本相?
4. 诉诸良知和强调行为有何不同?前者有哪些优点是后者没有的?
5. 儿女只有在基督里才能有盼望。你如何把自己对孩子的盼望交托给基督?
6. 你是否只会对儿女大吼大叫,无法停下来祷告,求基督来帮助他们?